凌云小筑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7386|回复: 1

湘妃竹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4-11-9 02:37:5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近日看到不少湘妃竹的帖子,甚是喜欢,在此转一点关于湘妃竹的故事。

潇湘子


[center]诗选[/center]

九嶷山上白云飞,帝子乘风下翠微。斑竹一枝千滴泪,红霞万朵百年衣。
洞庭波涌连天雪,长岛人歌动地诗。我欲因之梦寥廓,芙蓉国里尽朝晖.

画竹
生挺凌云节,飘摇仍自持。朔风常凛冽,秋气不离披。
乱叶犹能劲,柔枝不受吹。只烦文与可,写照特淋漓

咏竹
宜烟宜雨又宜风,拂水藏村复间松。 移得萧骚从远寺,洗来疏净见前峰。
侵阶藓拆春芽迸,绕径莎微夏荫浓。 诬赖杏花多意绪,数枝穿翠好相容。

竹风
竹映风窗数阵斜,--人愁坐思无涯。夜来留得江湖梦,全为乾声似荻花。

咏竹   
窗前一丛竹,清翠独言奇。南条交北叶,新笋杂故枝。
月光疏已密,风声起复垂。青扈飞不碍,黄口独相窥。
但恨从风箨,根株长相离。

[center]湘妃竹的由来[/center]

  相传尧舜时代,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,住在九座岩洞里,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,以致洪水暴涨,庄稼被冲毁,房屋被冲塌,老百姓叫苦不迭,怨声载道。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,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,饭吃不好,觉睡不安,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害解难,惩治恶龙。

  舜帝有两个妃子——娥皇和女英,是尧帝的两个女儿。她们虽然出身皇家,又身为帝妃,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,并不贪图享乐,而总是在关心着百姓的疾苦。她们对舜的这次远离家门,也是依依不舍。但是,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,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。

  舜帝走了,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恶龙、凯旋的喜讯,日夜为他祈祷,早日胜利归来。可是,一年又一年过去了,燕子来去了几回,花开花落了几度,舜帝依然杳无音信,她们担心了。娥皇说:“莫非他被恶龙所伤,还是病倒他乡?”女英说:“莫非他途中遇险,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?”她们二人思前想后,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,见不到归人,还不如前去寻找。于是,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,跋山涉水,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。

  翻了一山又一山,涉了一水又一水,她们终于来到了九嶷山。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,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,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,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。这一天,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,这儿,耸立着三块大石头,翠竹围绕,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。她们感到惊异,便问附近的乡亲:“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?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?”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:“这便是舜帝的坟墓,他老人家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,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,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,可是他却鞠躬尽瘁,流尽了汗水,淌干了心血,受苦受累病死在这里了。”原来,舜帝病逝之后,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,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。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,它们朝朝夕夕地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,撒在舜帝的坟墓上,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。三块巨石,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。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,难过极了,二人抱头痛哭起来。她们悲痛万分,一直哭了九天九夜,她们把眼睛哭肿了,嗓子哭哑了,眼睛流干了。最后,哭出血泪来,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。

  娥皇和女英的眼睛,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,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,有紫色的,有雪白的,还有血红血红的,这便是“湘妃竹”。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,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;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,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。

[center]湘妃竹的血性和石花的精神[/center]

  早年探望移居美国芝加哥的诗人许达然兄,他在美国家居客厅一隅种植了一株中国竹,芊芊体态,傲傲劲节,拂拂竹风,置身其中,世尘俗滤涤荡如洗,为之心旷神怡,迄今仍令人历历难忘。

  已逝的美国诗人保罗·安格尔对中国竹子也很倾心,他在一九七八年走访大陆后,写了以“竹子”为题的诗。他写道:“你简直像个人,家庭里的一员/柔软又坚强,什么都干/就是不会走路、说话和抱怨/你的节操就是中国———优美、坚强/像明天一样青翠”。竹子的确象征蹦跳的中国心,柔软又坚强,比喻很新鲜。安格尔说竹子“不会走路、说话和抱怨”,这正是中国人任劳任怨的美德。也许安格尔还不知道,中国竹子虽不会讲话,但会笑———竹笑,这是一种乐观精神。

  上海画家朱屺瞻竹、兰,自称只要胸有浩然之气,气从脚发,如歌似舞,连笔下的竹、兰,也闻歌起舞,感极而泣,喜极而笑。这一说法有点玄,但也可见其功力已臻化境。要达到这种境界,首先胸中要具有浩然之气。浩然之气,意喻正大刚直之气。只有身存正气的中国人,才能像竹子,笑得烂漫。今天的中国人,沾染的世尘也太浓太重了,要寻找“美哉之志乐中国,浩然之气冲天地”的人,不要说百里挑一,恐怕万里挑一也不一定有。最能代表安格尔笔下的竹子节操的“柔软又坚强”的,非湘竹莫属。湘竹,又称斑竹。竹茎上有紫褐色斑点,故称。传说舜王南巡,客死苍梧,舜王的两位妃子娥皇、女英兀自不信夫婿会离他们而去,还是心怀热望,南下寻夫,寻不着,便投湘水自尽。他们因痛失夫君而泪洒湘竹,使竹子留下血泪斑痕。晋朝张华所著《博物志》曾记载:“舜死,二妃泪下,染竹即斑。她死为湘女神,故曰湘妃竹”自古湘女多情,也许是感应了这段姻缘。

  湘妃竹的故事,受感动的不仅仅是文人骚客,连历史上一些大人物,也为之低徊不已。毛泽东有“斑竹一支千滴泪,红霞万朵百重衣”之句。当年曾国藩在江宁任两江总督的时候,特意在总督府的西花园种植了他家乡的湘竹。他认为湘竹不仅象征了中国女性的多情与坚贞,还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血性,“是以死报答知遇之恩的血性,是对目标的追求至死不渝的血性”!

  竹子表面婀娜多姿,纤柔得可以,但她的坚韧的本质———血性,足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。如果没有这种对目标的追求至死不渝、知不可为而为的血性和气魄,决不能成为扭转乾坤的大人物。但作为一个统领国家或地区的大人物,单有扭转乾坤之志是不够的,还得有关心民族之情,即能急国民之所急,忧国民之所忧,为老百姓排忧解纷,纡缓困顿,造福桑梓。竹林潇潇,郑板桥疑是“民间疾苦声”,他为此还有闻名遐迩的墨竹图,画上题了七言绝句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令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好一句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,可见竹之多情,还包括对民间疾苦的关注。

  说竹子则不能不谈石。郑板桥说:“石依竹,竹依石”,又云:“竹君子,石大人,千岁友,四时春”。在文人骚客的笔下,竹与石一直联结在一起。石,表面是坚硬冰冷之物,却蕴藏着一颗灼灼的赤子之心。只要专注用心,石头也能敲出火花。用香港哲学家李天命的话说,即使如“冰冷的石”也“隐藏着石花”。竹,彰显着一种知不可为而为的血性;石,高扬的是一种沉毅如磐的处变不惊和用于面对挑战的精神,这就是李天命所揭示的精诚所至、金石为开的石花精神。竹与石,两者不能缺一,心心相印,相得益彰,这也是置身于风雨飘摇小舟的港人所应具备的精神。
发表于 2004-11-14 23:02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难得啊~
厉害啊~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凌云小筑

GMT+8, 2025-10-20 05:59 AM , Processed in 0.034177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