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42:45 点击:15
《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》附录三: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胡君这书目,我是不赞成的,因为他文不对题。胡君说:并不为国学有根柢的人着想,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。依我看,这个书目,为国学已略有根柢而知识绝无系统的人说法,或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41:48 点击:17
序言 这个书目是我答应清华学校胡君敦元等四个人拟的。他们都是将要往外国留学的少年。很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。所以我拟这个书目的时候,并不为国学有根柢的人设想,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。这是我要声明的第一点。 这虽是一个节目,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40:36 点击:7
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,蹉跎久未报命。顷独居翠微山中,行箧无一书,而记者督责甚急,乃竭三日之力,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,漏略自所不免,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,他日更当补正也。 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翠山房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40:06 点击:19
唐诗的总体特征究竟如何,至今仍众说纷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38:49 点击:5
辛弃疾 1104~1207年,南宋诗人。字幼安,号稼轩,济南历城人。耿京聚兵山东,节制忠义军马,留掌书记。绍兴三十二年,令奉表南归,高宗召见,授承务郎。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,加龙图阁待制,进枢密都承旨卒。曾寓居江西上饶、铅山达十余年。其词热情洋溢,慷慨悲壮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38:25 点击:13
由于汉末社会的动乱、礼教的沦丧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,中国文学从魏晋时起,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特质味(即滋味、韵味),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审美品格。所谓味,实际上就是后人所说的意境。就审美对象、艺术作品而言,它是意境;就审美感受和审美特质而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38:06 点击:21
雄浑 大用外腓,真体内充。反虚入浑,积健为雄。具备万物,横绝太空。荒荒油云,寥寥长风。超以象外,得其环中。持之非强,来之无穷。 冲淡 素处以默,妙机其微。饮之太和,独鹤与飞。犹之惠风,荏苒在衣。阅音修篁,美曰载归。遇之匪深,即之愈希。脱有形似,握手已违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35:00 点击:25
序 乐府之兴,肇於汉魏。历代文士,篇咏实繁。或不睹於本章,便断题取义。赠夫利涉,则述《公无度河》;庆彼载诞,乃引《乌生八九子》;赋雉斑者,但美绣锦臆;歌天马者,唯叙骄驰乱蹋。类皆若兹,不可胜载。递相祖习,积用为常,欲令後生,何以取正?余顷因涉阅传记,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28:58 点击:5
中国是个诗的国度,不仅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,也有着同样悠久的诗歌研究传统,诗学一直是古典文学中数量最庞大、内容最丰富的部门。在世纪的尽头回首过往,诗学仍然是我们反思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。自本世纪初中国学术走向近代化以来,中国大陆的诗学研究经历了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28:26 点击:44
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,开始出现于《诗经》。对这些表现手法加以总结,概括为比兴这两个名词,见于《诗大序》。①《诗大序》在论述了诗歌的产生和社会作用以后,接着就说: 故《诗》有六义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 这六义
发布时间:2007-10-15 11:28:01 点击:45
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,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。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,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,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。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(元嘉体、永明体、宫体诗)中,尤应注意永明体。永明体亦称新体诗,这种诗体要
共2页/26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[1] 2 末页